居庙堂之高,岂知江湖之远?

我学了四年的土木工程,研究了两年的海洋混凝土,五年的复合水泥,三年的新型环保水泥。最后我走向了工地搬砖。这也是有收获的。

在一个工地,由于地基淤泥层太厚,打桩时需要工作面,于是需要将表层三米左右的淤泥挖掉,再用废砖渣(通常是老房子拆除得来的)填上,这样就能满足打桩需要。

我回忆起10年前,我的室友在研究可再生混凝土,提到这些建筑拆除时的废料可以用作粗骨料,当时感觉这玩意利用起来也是不容易,建筑拆除物微裂缝多,成分复杂不一。

现在看到这工地的地基处理,觉得我们的研究在这个地方可能不切实际,这些建筑物拆除废料,在那些需要处理地基的地方,简直就是简单粗暴的宝物:一立方的报价近50元钱!并且供不应求。哪还用得着去研究它作为再生混凝土骨料?

另一次,和一出租车司机闲谈聊起他的主业,他居然是个销售商品混凝土的市场推广员。这激起了我的兴趣。他告诉我,现在一些地方的混凝土价格大涨。原因是因环保因素导致水泥产能有限,而市场需求高涨。另外一方面,像混凝土需要的沙子、粗骨料供应紧张。无意中他跟我说,现在有些沿海市场的沙子可能直接用的就是海砂!

任何一个研究过混凝土的人都知道,海砂是不能直接用的!它含盐量(氯离子)太高,很容易导致钢筋生锈,导致结构破坏。这司机告诉我,使用海砂的主要原因就是河砂供应量太少了,几十年的开发已经耗尽了沿海城市的河砂,完全不够市场的需要。

海沙也不是完全不能用,前提是需要用淡水浸泡处理掉海沙多余的盐分,实际上由于淡水处理本身的成本因素和参次不齐的质量监管水平,海沙处理很可能也就不了了之。他说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5年盖的房子质量还不如10年前盖的,因为用的沙子不一样。

我无法亲自考证司机所提到事情的真实性和严重性,逻辑推理上多少存在这些情况吧。对于我来说,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悲哀,我们在实验室里将水泥研究做到原子级别,在计算机上能模拟出它发生化学发应时的速率和空间结构。却没有解决市场上的真实问题。

氯离子盐导致钢筋生锈,这已经是常识,台湾省以前也出现过海砂屋事件,造成巨大的代价。但在现实面前,我们很可能依然在走错误的路子,虽然我们完全知道自己正在犯错。

市场错了吗?巨大的市场缺口和成本压力导致有些人不得不使用处理不到位的海沙,不是张三用就是李四用,否则就没得用,这是残酷的现实。

以前在高大上的实验室没有接触到上面提到的建筑废料和海沙使用这些事情,根本不知道真实的市场上是那样子。这就好像居庙堂之高的皇帝问江湖之远的穷人:你没饭吃怎么不吃肉呢?

H2
H3
H4
Upload from PC
Video gallery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4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