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童年篇
这是我出生的地方:甲洞
一个以华人为大多数,
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三大民族的聚集地。
甲洞概括了的大新村包括了:
增江,甲洞花园,马鲁利,斯里白沙罗花园,
我出生在增江新村祖父的家,
成长到十二岁搬离为止,
我祖父的家是生产泉州面线的,
1986年以前,
我的童年里除了外面是沥青马路之外,
我们家四周围街道都是烂泥地,坑坑洼洼的,
每部车都需要慢慢的行驶,
菜市场离我家很近,
门前隔一条街就是菜市场,
我们家正门前有一条小巷,
唯独汽车不能通过,
因为是必经之路,
再加上我们家又是卖面线的,
所以,
每天早晨我们家四周围很热闹,
人来人往的相互打招呼,
然后东家长西家短的互相八卦一番。
谁谁的家办丧事,你等下要过去吗?
我们一起去送殡啦!
那个谁谁过两天要动手术咯!
你不知道咩!?
那个谁谁离婚了咯!
哎哟!
菜市场里的谁谁一把菜居然贵了两毛!?
真的?哼!
我要赶紧跟谁谁说,
让他们明天别跟那个谁谁买!
明天啊!
谁谁的孩子结婚咯,
男方有没有请你出席喜宴咩?
这个。。。那个。。。。她哦。。。
这就是我的乡村,
没有任何秘密收藏的乡村,
能说她们热情过了头吗?
也不完全,
要不是这些大妈,
可能村里说不定会很冷清。
我的学校离我家大概两公里,
七岁那年上小一的前半年,
母亲载去学校的,
之后得学会自己走路去学校,
印象中,
书包因为太重了,
曾试有过几次过因为背书包走路上学太辛苦出现呼吸困难的问题而休学一天。
九岁以前,
我是个瘦骨如柴的的孩子,
不知是因为太辛苦,
现在想起来,我常生病,
听过猪毛丹么?
那是最严重的,我病了差不多两个月,
天昏地暗,天旋地转的,
我是个可以从早上一直睡到第二天的那种人,
喝点水,可以不吃也不会饿,
这是后来我母亲告诉我的。
我把文章分成了三篇,
主要是觉得太长了,
但又担心读者们会认为我不老实,
询问我们村长和村里人意见之后,
才决定分成三篇在再配合图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