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时候,有人跟我说下周在长沙那边有个会议,问我有没时间一起去?我当时顺手在国内某知名旅行网站上查阅了下机票,刚好临近中午吃饭时间,就先关闭了电脑。
下午大约1点多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恩,平时也会收到很多短信,不同以前的是,现在这些短信中大多数都是营销、垃圾甚至诈骗等短信,但这一条没有被系统自动归类到垃圾类,我当时刚好没事,就打开看了下,如下图:
你如果留意看到上图内容会发现,就在我查询过网站不久之后,该网站立刻给我发送了所谓的推荐信息,很明显,这是在跟踪了我的访问记录信息后并利用其进行了定向短信发送,从而能能准确地发送到了我手机上。以前没太留意到这些,这次仔细看下,先前也一直有这种现象存在,说明不止一次,对方企业多次都这样操作过。
商家利用客户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改进和完善,这本无可厚非,但这家企业却利用了客户的私密信息,如私人访问记录进行商业营销轰炸,联想到先前我曾曝光过,也是同一家企业,在你查询过如票价信息后,该网站系统会利用大数据故意抬高相应的价格,甚至制作票即将售完的假象,让用户以为一票难求、很热门的错觉,实在更是在作恶。
以前的时候,我在浏览国外网站时,总觉得他们对于隐私尤其是个人隐私很是重视,甚至到了因为一点我们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却要最终对薄公堂,内心总觉的老外有时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而法院的审判结果也往往出乎我的意料,动辄赔偿损失费用也是巨额数目,实在让我大跌眼镜。当时想不通,而现在思来就很能理解了,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的确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可以使用浏览器等自带的隐私模式方式浏览等,这样商家就很难追踪到个人一些数据,当然,用会员身份登陆过是没办法避免这个问题的。
但单靠个人注意,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真正能杜绝个人隐私被滥用,还得从源头抓起,比如禁止企业利用个人数据进行一些不当的操作,如先前的故意抬高票价、制造余票不多的紧张气氛等,也包括利用个人访问隐私数据进行定向垃圾信息营销数据发送等。
完全依赖传统互联网的做法,我认为在国内,无论从法律还是多数人的意识层面,都很难完全做到。毕竟这些数据都保存在互联网巨头或商家自己的服务器上,你也拿他无可奈何,真正有效的办法,还得想新的方法,比如是否可以利用区块链的公开加密方式等,让数据不再存于寡头手上,而是交给第三方加密后保管,而相关的如密钥保存在用户手中即可。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对其开放或关闭信息,如果对方(企业)作恶,令你感到不爽,索性永久拉黑,从此便安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