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第二版《Steem 指南》主编阿盐 @rebertyan 邀请写序言,我收到这邀请后一直在想这一年的经历。我写作能力很低,创作能力亦不强,外语能力更加弱,社交交际又差,并且又容易开罪别人,凭甚么在一个区块链社交平台生存下来? 更凭甚么去写序言?
我在想,受了阿盐的邀请,那么我的序言中心点在那里呢? 不如,就先由我的黑历史开始,最起码黑历史也是历史,也应该在史册上留记录。
我上年(2018年3月2日)刚刚加入 STEEM时,看到大家在编写《Steem 指南》及推介《Steem 指南》,但是我一如以往买电器的习惯「不看说明书,而自己摸索」。怎知在一个月内碰到焦头烂额,甚至被没收了一笔为数可观的「买赞金钱」,最后更落入了「黑名单」及无法除名。
起因是我英语不好,但看到英语区有不少人的收入很高,当时我工作的机构在做一本圣经每日灵修书的英文电子版App。我心想「不如直接将这电子书的内容搬上Steem去,那么便可以每日一篇有365篇英文文章。」当真实行动后,竟然比中文帖多了点赞人数及收入,即时感到这「小聪明」起了作用,所以,便继续下去。怎知,几天后被人举报,因而受到连还踩,甚至达到要开一个新号的想法。
这是我在STEEM上,学到的第一个功课: 「不是没版权的内容,我便可以使用」;而是「不是您的创作,不能使用来获利」。别人点赞打赏,是欣赏一个博主的创作能力,而不是欣赏一个作品、内容或新闻报导。始终,STEEM是区块链「社交平台」,所有的点赞都是「以人为主」。
当踏足一个创作平台,若果不是习惯写作、画图、摄影及音乐的创作人,很容易便会想「善用」一些无版权的作品,尝试从中找到「利润」。经过这一年在STEEM上,发觉完全不是这样,前辈们及新一批的编辑用了很多心机时间,整理了STEEM手册,让大家可以放心及用另一个角度去走这一条STEEM区块链的道路。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个观念,STEEM 并不只是写作平台,甚至可以说「写作是效益最差的项目」。第二版的STEEM手册内,刻意加入不同建基于 Steem 平台的 Dapp,您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提高自己在 Steem 上的收入。新手老手都适宜,例如:
- 若您会拍摄影片可以用 @dtube 影片平台;
- 若懂音乐创作可以用 @dsound 或 参加好声音 @cn-voice活动;
- 若是旅游达人可以加入 #travelfeed 标签;
- 若喜爱美食可以透过 @tasteem 发帖;
- 爱运动的人可以使用 @actifit 发帖;
- 懂科普教育的可以加入 @stemsteem 及 @cn-stem 写作团队;
- 喜爱摄影或绘画可以参加 @ntopaz 及 @artzone 活动;
- 甚至喜爱玩游戏可以参加 @steemmonsters 及 @drugwars;
- 更有两个华人团队研发的发帖浏览工具 @partiko 及 @wherein 在掘起…………
实在有太多可行的方向,让大家透过自己的长处,在STEEM平台加以发挥。
这一份《Steem 指南》是CN区博主们合力编写而成,甚至经过了两代的编辑,合共超过六百页。新手村村长 @ericet 说过一句话「CN区人少,但力量不少」。我有时在想,CN区人数真的很少,活跃的人只有一百,但是大家慢慢互相认识,慢慢借着STEEM平台而互相扣连。就是因着一点一滴建立的情谊关系,令大家发帖时不是对着空气说话,甚至有机会 meetup 碰面时,竟然可以畅谈数小时而不休。
为甚么大家碰面时会有这么多的话题呢?
《Steem 指南》内亦有一个访谈区,记载了各人的起步时期、在Steem的受帮助的经历及遇上的困难境况。其实,很多Steem博主都走过孤单及迷惘的路;但就是这少少的百多人,大家主动互相帮助,人人多走一步,合力建立起一个能与 Steem 前列社区并列的组织。
这《Steem 指南》有其功能性的作用,但这《Steem 指南》不止是说明书,更是前人跌跌碰碰得来的感言。每一位编辑都抱着培育、分享及教导的心来撰写。他们也不知谁会看,更不知何时才有人看到他写的那一段。但大家也很用心写好自己的那一部份。因为大家的目的都很一致,大家都是为着在看《Steem 指南》的「您」,让「您」能够少碰钉,让「您」能够走得更快,让「您」能够急速成长成功。相信未来还会有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编辑,各人的经验可以累积下来,并且薪火相传。
STEEM 不一定是长久长存的区块链项目,但相信在这里相遇的一班朋友,情谊可以比STEEM更长久。
感谢大家阅毕这段序言,一起互相关注,一起跑得更远。
米高 Michael @honoru
2019年4月8日
本图由 @maiyude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