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信仰商品化 vs 商品信仰化

IMG_20180603_232359.png

昨天看到Acer一篇文章,是積弱的移動應用團隊,突然找到一個市場缺口,並且成為主銷產品,熱賣斷市。

有關報導: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346/acer-leapbeads-phone-buddhism

他們找到的缺口便是「佛念珠」,將佛念珠電子化不單可以統計念經圈數、時數,更有一個 人與人的互動功能,便是親友可以收到有人在為自己念經的 「迴向」功能。親友可以收到別人為自己念經的佛念珠圈數,試想想若長輩收到子女念了8000圈,那個感受是相當入心,反之亦然。

這幾年,香港的基督教書室已不太賣書了,有一半以上都在賣精品,人們到基督教書室心態也不一樣了,不為閱讀而為送禮。

信仰商品越來越多,甚至成為外間公司的一塊肥肉。因為信仰令信徒內聚,但一般信仰非牟利機構的物品都源用多年沒變化,突然有市場內一級公司推出信仰商品,便容易一試,並且於教內傳開。

我在教會機構內,也曾製作不少福音禮品及電影。

突然Acer這一個消息,引起我很多思考,到底這是好事? 還是壞事?

5SBD

H2
H3
H4
Upload from PC
Video gallery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1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