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这句话出于儒家经典《大学》。修齐治平,四个字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却是一字千金,蕴含着大道理。首先来看看何为“修身”?原文是这样说的: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可见修身的要点在于“正其心”,关键在于“正”。要明白什么是“正”,不妨看看什么是“不正”?原文中说,“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这些都是“不正”。所以对于君子修身来说,要尽量避免这些“不正”。这其中最难避免的或许就是“有所好乐”。特别是评价一个事情,特别是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一旦有所好乐,就得不到端正,也就很难得到正确的观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哪怕是一些超出了我们认知的事物的时候都不要预设立场,根据结果推过程,而应该以一颗谦卑的心去认识和感触这个未知的世界。
最后,再次铭记: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