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大学毕业生问我:自己老家是某某贫困山区的,现在刚从武汉大学毕业,武汉有大学生免费落户政策,是把户口留在大城市好,还是迁回老家比较好?
我问她:你考虑迁回老家的理由是什么?
她说:家里人都跟我说,在微信上看了不少国家政策,说未来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会比较大,如果回老家,未来就可以享受很多政策补贴。
本来我以为她要说回老家照顾父母,或者说有家乡情结之类的理由,这算比较正当合理。但听她这么回复,我感觉大学白上了。从小穷惯了,就容易在认知上发生偏差——老是爱占小便宜,等国家施舍。
为什么我觉得把户口落到大城市更好?
我并不觉得城里人就比乡下人高一等,而是这影响着你后代的教育。有了大城市的户口,意味着你更有资格在大城市买房安家,也意味着你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城里入学读书,享受更好的教师和学校资源。
有人反驳说:现在大城市的房价动辄三五万,留在城里也买不起房,没有学区房,怎么让孩子入学?
确实是这样,以现在的房价来看,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几乎不可能短期内在大城市买房。
但即使一辈子租房子,也是可以让孩子在城里读书的。虽然有的学校要求必须是学区房才办理入学,但依然有很多学校是不看这些的。这些学校虽然不如顶尖学校,但肯定也比农村的学校要好。
为什么农村的教育质量差?这是优胜劣汰导致的。
现在00后和1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了,农村学校的生源本来就少;
而且但凡有能力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这样导致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也很差。
我们读书时,几乎都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
这句话不是气话!其实是真的!
农村的生源减少了,教师自然也会减少,其中优秀教师会想办法更上一层楼,到更好的地方去教学,而留下的劣质教师,你觉得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吗?
也不排除有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老师自愿到贫穷山区任教,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利己的,好老师都往高处走,这种愿意牺牲自己的老师并不多。
而且农村的教师,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育方法很粗暴,打骂体罚是常有的事,部分家长还比较支持老师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打得太严重,只会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
还有人跟我说,让孩子在农村学校读书,可以让他吃更多的苦,从小磨炼自己的心智。
恕我直言,这种苦真没必要吃。
贫穷的苦,能少吃就少吃,贫穷只会让孩子从小就胆怯、自卑、嫉妒心强、防范心强,而且就像前文提到那个女孩子一样,即使读了一流大学,还忘不了国家的那点施舍。
天下穷人那么多,国家能施舍多少?要想获得幸福、成功,肯定要自己去争取才行。
让孩子生活在富态一点的环境里,就不容易自卑,而是非常开朗,阳光,赤诚。
我见过太多农村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赚到钱了就会去买以前梦想的奢侈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富人家的孩子其实是不在意这些的,吃穿用度,只要自己喜欢、舒服就行,这种心态,农村大学生要花至少五年才能转变过来,有的一辈子都转换不了。
当然,农村也会出现一些非常优秀的孩子,令人非常佩服,但从概率上来说,远不如城里的多。
真正的苦,未必都是物质的苦。还有精神的苦,奋斗的苦。
孩子们在学校,奋发读书,攻克知识,参加各种考试、比赛;毕业后,努力工作、辛苦创业;结婚后,建设家庭,养育孩子。这哪一样不苦?为什么非要从小去农村吃节衣缩食的苦?
想明白了这些。为了自己的后代,还是尽量留在大城市奋斗吧!